• 首頁
  • 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
  • 展覽資訊
  • 西螺當代藝術季
  • 謝幕

展覽資訊 / 西螺當代藝術季 / 謝幕

作品名稱:謝幕

媒材:鋼

 

  西螺的繁榮是因為西螺大橋的誕生,西螺的消殞是因為西螺大橋的式微,在這個起也橋落也橋的鎮上,我們訴說著鎮上的故事,說著因為橋所改變的一切,把一切追回源頭,回到橋自己本身,由西螺大橋所拆下的舊鋼骨自我表述。

  將鋼材細裁,取得T形的鐵料,去扭曲這些元素,像是字體般的形成一種「類文字」,這文字並沒有特別的所指意會,而這種類文字用數量去集合變成一個篇幅,我們無法閱讀這些鋼材字給的意義,我們不能明白在描述什麼,但透過可能像是象形文字,甚至是注音等等,我們會知道他在描述,這描述可能是一個故事,一個分享,一些想法,像是展示般的,他在說話,用他的方式記錄橋自己本身的內容也回應了當下的空間場域,使曾是西螺大橋一部分的材料成為一種記錄小鎮記憶裡的不可說但或許可見的刻印。

 

 

場域故事‧建興路廖宅

 西螺集庄始自清朝漢人囤墾,因濁水溪水利之便,由東向西發展,最熱鬧的地方就在現在的東市場一帶。1953年西螺大橋風光通車後,車潮人潮直下建興路,兩旁商店一間接一間開設,西螺經濟重心西移。直至高速公路開通,西螺整體經濟發展受到衝擊,建興路雖失去曾經的風光,仍是現在西螺最熱鬧的街市,兩旁小販、小吃林立。

 在地畫家楊慶興的姐夫就住在建興路。約莫民國40年左右,楊慶興的姐夫做起小包車生意,據楊慶興回憶,那是西螺的第一部小包車,每遇結婚喜慶,一天得跑7至8趟,非常忙碌。楊慶興的姐姐也自學做新娘禮服,隨小包車出租給新人。姐夫後因胃癌過世,姐姐遂以幫人做衣服獨力扶養年幼的三個小孩。

 這棟平凡樸實的木作平房,現在已人去樓空,沉寂20餘年,後代子孫雖常回來探視整理環境,畢竟不敵歲月摧殘。今藝術家在這老房子內設置<謝幕>作品,恰也呼應這老屋的心情。

 

藝術家介紹

張伯豪

生於臺北

現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研究所

 

展覽經歷

2016 第13屆大分亞洲雕刻展

2016 西螺當代藝術季【謝幕】

2016 【身】創作聯展

2015 【失語的防空洞】吳佩珊、張伯豪雙個展